《孩子學中文總是抵觸?- 揭秘知名教育家力薦的育兒聖經》
- Rita
- Jun 26
- 3 min read
Updated: Jul 4
“盯着孩子痛苦不堪地抄寫10遍生詞還是記不住;逼他朗讀中文故事書,他卻猶如走馬觀花一樣地完成任務而已;報名各種中文興趣班,卻依舊提不起對中文的興趣“ … 您是否也陷入這樣的所謂「木匠式育兒」困局?
國際兒童發展泰鬥高普尼克在《園丁與木匠》中一針見血:當父母化身「木匠」,執著於急功近利地將孩子雕刻成完美模型時,對孩子而言,學習就變成了痛苦的拉鋸戰。

【書中講述了一個顛覆性的實驗】
科學家嘗試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給兩組孩子展示新玩具:
A组是直接演示給小朋友怎麼玩;
B组则放任小孩子自我探索,讓他們通過“失誤”從而觸法機關,意外點亮燈光;
結果B組孩子不僅更快掌握玩法,還發現了更多隱藏功能!這揭示了什麼呢?小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——他們對“不確定性”的興奮感,才是驅動學習的核心引擎!而一味地通過告訴、教授的「填鴨式」學習法,只會讓孩子喪失思考的動力和興趣。

為什麼傳統學習法失效?
“怎麼抄了那麼多遍生詞,還是記不住呢?”
“明明在家準備口試的時候模板背得爛熟,為何一張口還是說不流利?”
“上了那麼多興趣班,為何看到中文還是頭大?”
您是否也面臨類似的困境?為何總是“事與願違”呢?其實,在屢次嘗試、屢次失敗中,我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,這種壓制性教育恰恰扼殺了孩子最珍貴的學習本能:因為他們只能在樂趣中找到靈感和自我驅動力。書中神經科學證實:小朋友在自主探索的時候,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是被動接受知識時的三倍!——這才是“學得進去”的關鍵!
夢麓書院教學法的實踐印證:
在面對抗拒寫字的孩子的時候,夢麓的老師把教室變成小孩子們喜歡的卡通片的主題,並設置成了“漢字尋寶戰場”!——拿“風” 和“火”來舉例,Rita老師把兩個字拆分開來,貼在課室的不同角落,通過各種小遊戲引導孩子們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漢字。循序漸進地激發小朋友們對漢字的興趣,當他們拿着“戰利品”卡片歡呼時,不知不覺“風”“火”二字就進入了他們的腦海中。我們深信:真正的學習,其實是忘记自己在“学习”。

作為父母,做「木匠|只會讓孩子悶悶不樂地變成你想要的模樣,而做園丁,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小朋友創造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花園,他們會尋找到自己喜歡的花粉按照自己擅長的方式吸收陽光、吸引“蝴蝶和蜜蜂”(興趣愛好),從而快樂地成長為他們想成為的模樣,而我們作為園丁,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,澆水施肥,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引導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,不用焦慮,不要做那個“揠苗助長”的農夫。
給孩子的童年打造一個可以舒服、快樂成長的生態系統。我們的童年將會影響我們一生的思考方式,研究發現:人類的生存環境決定了我們需要一個善於學習、能夠應對變化的發達的大腦,漫長而又轉瞬即逝的童年則好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保護殼的時空,讓我們可以大膽地在大腦裡試驗新想法和行為,從而成長為每個獨一無二的個體。
最後,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創造出更多五彩斑斕的花園,讓每朵小花都熱愛着這個世界!
下篇預告:如何用“園丁思維”讓孩子追著學中文?斯坦福研究+夢麓獨家心法大公開!
參考資料:
高普尼克, A. (2019). 園丁與木匠: 頂級心理學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養觀. 趙昱鯤(譯). 杭州: 浙江人民出版社.



Comments